机载雷达
机载雷达-正文 装在飞机上的各种雷达的总称。主要用于控制和制导武器,实施空中警戒、侦察,保障准确航行和飞行安全。机载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组成与其他军用雷达相同,其特点是:一般都有天线平台稳定系统或数据稳定装置;通常采用3厘米以下的波段;体积小,重量轻;具有良好的防震性能。
分类 按用途可分为:
① 截击雷达,用于为空空导弹、火箭和航炮等提供目标数据。它与火控计算机、飞行数据测量和显示设备等组成歼击机火控系统。截击雷达一般有搜索和跟踪两种功能。在搜索时,雷达发现和测定载机前方给定空域内的目标,截获后即转入跟踪状态,连续提供瞄准和攻击目标所需的数据。有的截击雷达有目标照射装置,用于导引半主动寻的导弹。截击雷达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一般为几十公里,有的可达一二百公里;搜索和跟踪角一般为±60度左右;测距精度为几十米;测角精度为十分之几度。脉冲多普勒截击雷达能抑制地(海)面杂波,提取动目标信息,具有下视能力,装备这种雷达的歼击机能对低空、超低空目标实施攻击。较先进的截击雷达能边搜索边跟踪,即对一定空域搜索的同时,还能跟踪多个目标。有的截击雷达还具有多种功能,既能用于对空中目标的拦截,也能用于对地(海)面目标的攻击。(见彩图)
② 轰炸雷达,主要用来为瞄准轰炸、制导空地导弹和领航提供目标信息。它可单独工作,也可与光学瞄准具、计算机配合使用,构成轰炸瞄准系统。轰炸雷达按搜索方式可分为前视和环视(亦称全景)两类。前视雷达的天线波束指向载机前下方,在一个扇形地区内搜索。环视雷达的天线波束成扇形,指向载机下方作圆周搜索(图 1)。它有搜索和瞄准两种工作状态。搜索时,天线作圆周扫瞄,当显示器画面上目标进入瞄准区时,雷达转入瞄准状态,将测得的目标数据送到计算装置,会同其他参数标出投弹点并显示在显示器上。当目标信号与投弹标志重合时,发出投弹指令,实现自动轰炸。轰炸雷达的作用距离一般为150~300公里,方位分辨力约为1°~3°。
③ 空中侦察与地形显示雷达,用于提供地(海)面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的位置和地形资料。它通常是一种侧视雷达,具有很高的分辨力。其天线安装在机身两侧,波束指向载机左右下方并垂直于航线,随载机飞行向前扫瞄(图 2)。侧视雷达分为真实口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两类。真实口径侧视雷达的天线沿机身纵向长达8~10米,在飞机机身两侧形成很窄的波束,分辨力较全景雷达高10倍左右。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实际尺寸并不大,但它利用载机的前进运动,通过对相干信号的存储和处理,可获得有效长度为几公里的天线孔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的分辨力(可达几米)。由这种雷达获得的地形图,其清晰度与航空照相的效果相接近。侧视雷达能昼夜进行空中侦察和地形显示,可在不飞越对方阵地的情况下侦察到对方纵深一二百公里内的目标。
④ 航行雷达,用于观测载机前方的气象状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保障飞机准确航行和飞行安全。有一类专门用来保障飞机低空、超低空飞行安全的航行雷达,叫地形跟随雷达和地物回避雷达,通常装在执行低空突防任务的飞机上。地形跟随雷达与计算机和飞行控制系统配合,控制飞行高度随地形起伏变化,使飞机始终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地物回避雷达为飞行员显示选定高度上地面障碍物的分布情况,提供回避信号,使飞机绕过障碍物,保证飞行安全。利用工作转换开关,上述两种雷达可以交替使用。还有一种专门用于测定载机的偏流角和地速的航行雷达,称为多普勒导航雷达,可提供导航和轰炸所需数据,通常装在轰炸机和运输机上。
⑤ 机载预警雷达,是预警机的主要电子设备,用于空中警戒和指挥引导,也可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它已成为现代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面对空情报雷达相比,它的盲区小,发现低空、超低空目标的距离远,机动性较强。
简史 1938~1939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ASVMkⅡ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和AI型机载截击雷达。随后,英国和美国又研制出 H2S型(10厘米)、H2X型(3厘米)微波轰炸雷达,并于1942~1943年先后投入使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机载雷达采用单脉冲角跟踪、脉冲压缩和合成孔径等新技术,其抗干扰能力、作用距离、分辨力和测量精度有了明显提高,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除控制火炮或投弹瞄准外,还能制导空空导弹或空地导弹。并且出现了气象、地形跟随、地物回避等雷达。70年代,数字电子计算机和脉冲多普勒技术在机载雷达中应用,提高了雷达的信息处理、抑制地(海)面杂波和自适应等能力,并有较完善的机内自检系统和故障隔离装置。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50年代开始装备机载雷达,60年代自行设计和研制出单脉冲体制机载截击雷达和轰炸雷达。70年代,又研制了多种体制和多功能的机载雷达。
展望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战术要求的不断变化,机载雷达在作用距离、目标分辨力和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等方面将进一步发展。搜索、跟踪多个目标和具有多种功能的机载相控阵雷达将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机载雷达的小型化、自动化程度和自适应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分类 按用途可分为:
① 截击雷达,用于为空空导弹、火箭和航炮等提供目标数据。它与火控计算机、飞行数据测量和显示设备等组成歼击机火控系统。截击雷达一般有搜索和跟踪两种功能。在搜索时,雷达发现和测定载机前方给定空域内的目标,截获后即转入跟踪状态,连续提供瞄准和攻击目标所需的数据。有的截击雷达有目标照射装置,用于导引半主动寻的导弹。截击雷达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一般为几十公里,有的可达一二百公里;搜索和跟踪角一般为±60度左右;测距精度为几十米;测角精度为十分之几度。脉冲多普勒截击雷达能抑制地(海)面杂波,提取动目标信息,具有下视能力,装备这种雷达的歼击机能对低空、超低空目标实施攻击。较先进的截击雷达能边搜索边跟踪,即对一定空域搜索的同时,还能跟踪多个目标。有的截击雷达还具有多种功能,既能用于对空中目标的拦截,也能用于对地(海)面目标的攻击。(见彩图)
② 轰炸雷达,主要用来为瞄准轰炸、制导空地导弹和领航提供目标信息。它可单独工作,也可与光学瞄准具、计算机配合使用,构成轰炸瞄准系统。轰炸雷达按搜索方式可分为前视和环视(亦称全景)两类。前视雷达的天线波束指向载机前下方,在一个扇形地区内搜索。环视雷达的天线波束成扇形,指向载机下方作圆周搜索(图 1)。它有搜索和瞄准两种工作状态。搜索时,天线作圆周扫瞄,当显示器画面上目标进入瞄准区时,雷达转入瞄准状态,将测得的目标数据送到计算装置,会同其他参数标出投弹点并显示在显示器上。当目标信号与投弹标志重合时,发出投弹指令,实现自动轰炸。轰炸雷达的作用距离一般为150~300公里,方位分辨力约为1°~3°。
③ 空中侦察与地形显示雷达,用于提供地(海)面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的位置和地形资料。它通常是一种侧视雷达,具有很高的分辨力。其天线安装在机身两侧,波束指向载机左右下方并垂直于航线,随载机飞行向前扫瞄(图 2)。侧视雷达分为真实口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两类。真实口径侧视雷达的天线沿机身纵向长达8~10米,在飞机机身两侧形成很窄的波束,分辨力较全景雷达高10倍左右。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实际尺寸并不大,但它利用载机的前进运动,通过对相干信号的存储和处理,可获得有效长度为几公里的天线孔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的分辨力(可达几米)。由这种雷达获得的地形图,其清晰度与航空照相的效果相接近。侧视雷达能昼夜进行空中侦察和地形显示,可在不飞越对方阵地的情况下侦察到对方纵深一二百公里内的目标。
④ 航行雷达,用于观测载机前方的气象状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保障飞机准确航行和飞行安全。有一类专门用来保障飞机低空、超低空飞行安全的航行雷达,叫地形跟随雷达和地物回避雷达,通常装在执行低空突防任务的飞机上。地形跟随雷达与计算机和飞行控制系统配合,控制飞行高度随地形起伏变化,使飞机始终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地物回避雷达为飞行员显示选定高度上地面障碍物的分布情况,提供回避信号,使飞机绕过障碍物,保证飞行安全。利用工作转换开关,上述两种雷达可以交替使用。还有一种专门用于测定载机的偏流角和地速的航行雷达,称为多普勒导航雷达,可提供导航和轰炸所需数据,通常装在轰炸机和运输机上。
⑤ 机载预警雷达,是预警机的主要电子设备,用于空中警戒和指挥引导,也可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它已成为现代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面对空情报雷达相比,它的盲区小,发现低空、超低空目标的距离远,机动性较强。
简史 1938~1939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ASVMkⅡ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和AI型机载截击雷达。随后,英国和美国又研制出 H2S型(10厘米)、H2X型(3厘米)微波轰炸雷达,并于1942~1943年先后投入使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机载雷达采用单脉冲角跟踪、脉冲压缩和合成孔径等新技术,其抗干扰能力、作用距离、分辨力和测量精度有了明显提高,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除控制火炮或投弹瞄准外,还能制导空空导弹或空地导弹。并且出现了气象、地形跟随、地物回避等雷达。70年代,数字电子计算机和脉冲多普勒技术在机载雷达中应用,提高了雷达的信息处理、抑制地(海)面杂波和自适应等能力,并有较完善的机内自检系统和故障隔离装置。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50年代开始装备机载雷达,60年代自行设计和研制出单脉冲体制机载截击雷达和轰炸雷达。70年代,又研制了多种体制和多功能的机载雷达。
展望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战术要求的不断变化,机载雷达在作用距离、目标分辨力和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等方面将进一步发展。搜索、跟踪多个目标和具有多种功能的机载相控阵雷达将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机载雷达的小型化、自动化程度和自适应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